素问阴阳类论黄帝的话蕴含严密机制,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5/9229788.html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素问·阴阳类论》中有这一段话晦涩难懂,对应到人体上更是无从下手,接下来从胚胎发育的角度讲解这段话,以供大家理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胚胎发育到胚盘期,呈现出前后、背腹、远近三个轴性。前后轴向头尾分化,背腹轴发育成背腹,远近轴向躯肢分化。
三阳为经
胚胎前后轴前后分化形成头尾结构,然后前后向腹侧内旋,外胚层和中胚层在这一前后内旋过程中耦合形成组织器官,前段外胚层与脏壁中胚层耦合形成循环系统原型,后端外胚层与间介中胚层耦合形成泌尿系统原型,中间形成脉管将原始心脏和原始肾脏连接起来,这条血管即是后来的腹主动脉。
这一胚胎发育过程是背侧中轴线两侧的外中胚层沿着前后轴“经向”分化发育,然后再头尾部内卷向腹侧,这一分化运动进入体腔后主要分化成体腔内组织器官的脉管,将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藕连起来,前后分化带虽然是同源,但因为是与中胚层不同分化支藕连,所以形成不同的经脉,前段就是古中医所说的手太阳心经,后端是足太阳膀胱经。
二阳为维
胚胎在前后内旋分化的过程中,胚胎同时沿远近轴向腹侧内卷,最远端的一条分化带被内卷向腹侧中轴线附近对接耦合,外侧在腹侧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的两条分化带,后期发育延伸到附肢,内侧卷曲形成原肠结构,前后两条分化带同源于外胚层结构,但因与内胚层不同分化支耦合发育成不同的内脏器官,前段形成胃,后端形成大肠;当出现附肢时,后端大肠分化支向前分化到前肢,即是手阳明大肠经;前段胃分化支向后分化到后肢,即是足阳明胃经。这种分化运动是沿着胚盘的远近轴内卷运动,与前后轴成90度夹角,因此是一种纬向运动。
一阳为游部
胚胎内卷成中筒状中空管结构过程中,在远近轴中间位置也有一条分化带,随着内卷运动分布于背腹中间位置,外部前后贯通首尾;内侧前后向内分化,前端内旋到达胸腔与脏内胚层肺原基一支耦合形成体腔内浆膜腔,就是中医中的手少阳三焦经;后端内旋与内胚层肝原基一支耦合形成胆囊,即是中医中的足少阳胆经。当附肢发育时,延伸到附肢背侧。这种分化运动同时受到胚体前后轴性,远近轴性,背腹轴性运动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方向运动,因此是一种游动性方向的分化运动。
胚盘按照这三种空间轴性分化发育模式,主要是外胚层细胞迁移导致的,外胚层分化发育主要形成神经皮肤组织器官,最终形成中空筒状结构,这一结构就是人体结构的外层结构,这就是中医三阳经的原型结构,同时形成的附肢经脉即是手足六经。人体胚胎这一分化发育模式在古中医中已经早有认知,《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这段经文真正含义就是上述胚胎内卷运动的描述,三阳就是手足太阳经,按照经向发育形成;二阴就是手足阳明经,按照维向发育而成,一阳就是手足少阳经,按照不定“游部”方向形成。
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
三阳为表
人体胚胎发育成中空筒状结构,这一发育实际是完成外胚层和内胚层的藕连,外部以体壁中胚层为主导形成体腔结构,内部以内胚层为主导形成原肠管结构,这一结构实际是背侧三条分化带内卷构成,现代医学称之为两胚层构建模式,古中医称之为三阳经模式(六阳经是附肢分化);当胚胎发育完成这一机制后,就进入另一种发育模式,就是在三阳经模式基础上,开始体腔内组织器官的分化发育。因此,论述第二胚胎发育模式首先以前一模式“三阳为表”为基础。
人体胚胎是三胚层结构,虽然前期三阳经结构主要发育内外胚层,但是也伴随着中胚层的发育;在第一阶段形成的中空筒状结构中,中胚层夹在内外胚层之间已经存在,中胚层脾脏分化支从原肠中部外围向前后开始分化,前段与内胚层肺分化支耦合形成呼吸系统,这一分化发育带形成的经脉就是手太阴肺经,后端与内胚层肝,胰脏,膀胱分化支耦合形成肠道外循环前结构(淋巴循环),这一分化带形成的经脉就是足太阴脾经,后来附肢分化时形成手足太阴经,这就是“三阴”的机制原理。
因此所谓的三阳为表,同时也就是三阴为里,根据胚胎学原理即是在原肠管外围出现了呼吸循环结构的原型。
二阴为里
胚体形成中空筒状结构后,前段的肺分化支继续内旋后行与脏壁中胚层耦合形成心肺循环原型,主要以心脏发育为主;后端原肠后端的膀胱分化支向前内旋与间介中胚层耦合形成泌尿系统原型,主要以肾脏发育为主,这就是手足少阴经的内部结构机制;到胚胎后期附肢发育时,这两条经脉从内向外延伸到附肢腹侧位置形成外部经脉。这就是古中医“二阴为里”的真正机理。
一阴至绝
人体内脏器官的发育在体腔形成之后才能发生,体腔是由外胚层体表上皮支和体壁中胚层耦合发育而成,体腔内组织器官发育受到体腔空间的限制,分化发育是由体壁向原肠延伸,从前后向中间延伸,发育到最后阶段是中内胚层耦合发育出组织器官,前段内胚层向前分化与脏壁中胚层分化支耦合形成心包结构,后端内胚层肝脏分化支与中胚层肾,脾分化支耦合形成体腔器官间的脉管连接,到附肢开始发育时,由附肢场延伸到附肢腹侧形成前后两条经脉,也就是手足厥阴经。这两条胚胎分化带发育完成,体腔内器官发育就结束了,因此,古中医将这两条经脉称为“一阴至绝”。
通过以上的中西医理论汇通,我们明白了: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以正其理”其实就是讲述人体经脉胚胎形成机制,这一机制与现代医学人体胚胎学是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作者:李茂春
编辑:李振明
- 上一篇文章: 男性在婚前检查都有哪些项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